台北榮總今天公布一個新的遺傳病例,叫做「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」,60歲患者賴先生,近年來,手腳漸漸麻木、無力、針刺痛,還有胃腸不適等症狀,經由抽血基因檢查後,才發現是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,醫師警告,如果沒有治療,平均存活期僅8~10年。
扶著牆壁走路,這是60歲賴先生,現在走路大幅進步,但他近年來漸進式地手?麻木、無力、針刺痛還有腸胃不適、便祕、拉肚子等症狀,立即到院就醫治療。
因為堂叔有類似症狀,懷疑是遺傳疾病,抽血基因檢查後才發現是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,這是一種罕見的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助聽器價格疾病助聽器,因為不正常澱粉樣蛋白堆積在腦膜、心臟、眼睛、肺、腸胃道系統,因為無法有效清除澱粉沉積,所以有50%的機會被遺傳給下一代。
助聽器(hearing aid)是幫助聽障者改善聽力不良狀況的裝置,最早期的助聽器是耳筒,其構造與用法類似平常的漏斗。進入二十世紀,依據近似電話的原理,有人設計出電子式助聽器,其內部主要有三大部分,一是麥克風(microphone),一是增波器或稱擴大器(amplifier),一是接收器(receiver),聲音由空氣振動而先經過麥克風,轉成電流,經過增波器放大後,傳進接收器,再把電流轉成聲波,使聽障者感應到聲音。1920年代,助聽器使用真空管,到了1950年代,為電晶體取代,1980年代,半導體晶片將助聽器的效能再進一步提昇。按照聲音傳導方式區分,助聽器分為空氣傳導式(air conductive)與頭骨傳導式(born-anchored)兩大類,大部分助聽器屬空氣傳導式,依其外型可大致再分成四種:1.口袋型,麥克風及增波器製作於一香煙盒大小的單元內,可置入口袋,以電線連接著插於耳道之接收器;2.耳掛型,將所有組件製作成一小型彎曲的單元,可掛於耳後,並以軟管插入耳道接收;3.眼鏡型,將所有組件置入較粗厚的特製眼鏡架內,以軟管插入耳道接收;4.耳道型,根據配戴者的耳道塑模,將所有組件置入一微小的單元內,可完全插於耳道中。
在台灣發病的年齡,男性約在55歲、女性約60歲,患者也會因為類澱粉沉積,導致組織和器官一直逐漸退化,甚至致死,醫生提醒,出現體重無故下降、手麻腳麻、無力,腸胃不適、經常便祕、腹瀉,就得盡快就醫,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。